建站系统

当孩子情绪激动、非常生气或难过,父母可以怎么陪伴孩子?

    在我们的文化中,总是崇尚好的、正向的情绪。从我们小时候开始,当我们生气、难过时,大人们总是告诉我们:「不要难过、不要生气!」这样的说法,可能会让孩子习惯压抑情绪,难过时只能偷偷地哭。

    下载 (1).jpg

    shutterstock

    

有好几个孩子曾告诉我︰「我每天都会戴着面具,看起来很开朗的样子,还会听朋友说心事,没有人知道我心情不好。」为什么孩子要戴面具、假装自己很开朗?其实这是社会化的过程,也是孩子和重要他人互动所学习而来的。

在我们的文化中,总是崇尚好的、正向的情绪。从我们小时候开始,当我们生气、难过时,大人们总是告诉我们:「不要难过、不要生气!」

这样的说法,可能会让孩子开始学会在他人面前保持开朗,但这些孩子长大后,却习惯压抑情绪,难过时只能偷偷地哭,甚至开始用割腕来抒发情绪。

情绪是有功能的︰关乎存活、读懂内心的渴望

为什么会有情绪呢?其实,情绪是演化而来的。在远古时代,我们的祖先因为会对野兽感到「害怕」,而会努力避开危险,想办法得以生存下来。可以想像看看,若我们的祖先对于野兽不会感到害怕,是个超级乐天派,那我们可能就没办法活到今天了!

因此,我们可以开始理解,情绪是有功能的!而且非常重要,可能关乎我们的存活。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,其实就已经能敏锐觉察大人(尤其是主要照顾者)的情绪。

不管是正向或负向情绪,都是正常且健康的情绪。

当我们感到愤怒,可能是在告诉我们权益被剥夺,或是心有不甘;当我们感到愧疚,可能是对他人感到抱歉,或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。当我们感到嫉妒,可能是太想得到他人拥有的一切,也有可能是觉得自己不够好、感到自卑而隐隐作痛。你可以想一想,这个情绪想要告诉你什么,试着和你的情绪对话,例如拿一张纸把「内在对话」写出来。

当孩子非常生气或难过而无法自拔时,父母可以怎么陪伴孩子?

1.情绪也没有好坏,好好的感受情绪

唯有好好的走过情绪、感受情绪、宣泄情绪,理性才有可能出来。因此,不要急着告诉孩子︰「不要难过、不要生气、不要想太多。」就让孩子好好的难过、好好的哭、好好的愤怒。可以跟孩子说︰「你可以好好哭一哭,没关系,我们都在你身旁。」「你在房间好好的生气,等你觉得好一点,我们再来谈。」

当然,你也可以陪着孩子做任何会觉得舒服一点的事,来帮助孩子度过不舒服的时刻,例如听音乐、散步、找人聊聊……等等。

2.情绪是有功能的:引导孩子思考,是什么让自己有这么强烈的情绪?这个情绪想告诉我什么?

若父母能陪伴孩子厘清情绪底下的内在对话及觉察更深层的情绪,孩子将更能理解自己到底怎么了,看见情绪背后的意义,不再被情绪所困。

如果是成人,你可以试著书写自己的「内在对话」。在演讲中我常会带领一个活动︰请成员「自由书写」七分钟,以「我觉得……」为开头,七分钟不能停笔,不管想到什么都要写下来,如果真的想不到要写什么,就把心里的OS、脑中浮现的任何想法写出来,例如︰「时间怎么还没结束」、「我现在肚子好饿,晚上想吃pizza」。找个安静的地方,和自己的内在对话。当你能静下来,好好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,疗愈就开始了。

你也可以找人聊聊,有些人找不到合适的人,因为怕造成他人负担,或是有时我们和家人的关系十分紧密却也纠结;若找不到合适的人,建议可以寻求心理咨商。在学校,也有专业的辅导教师能提供孩子个别咨商。

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过去的事情已经没事了,已经放下了,但当又有事情发生时,总会想起过去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;而原生家庭中,我们和父母的互动,也影响我们深远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若是发生一点小事却引发你强烈的情绪,可能是因为过去的创伤经验(如︰从小被父母忽略、父母离异、被霸凌、被劈腿……等)所导致。在寻求咨商的过程中,当心中过往的结能被好好的被倾听、好好的梳理,宣泄强烈的情绪。我们开始能用新的观点重新看待过去的创伤,或许某一天,我们能有不同的生命风景。

    

相关主题

评论

回复

Vaptcha启动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