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站系统

孩子的自信是一个从童年就开始建立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

相信自己:一个人能否相信自身的感受?这是一个从童年就开始建立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。

其他一些障碍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,与个人经历有关,它们都会使识别控制行为变得困难。

20682.png


从环境因素来看。有时候受控者并不知道自己是话语控制、虚假论证的受害者,有时候受控者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,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,在面对这些精神暴力时表现得很被动。

引起这种被动的原因很多:害怕失去这段关系,因为经济依赖、社会孤立或者羞耻感,很难或者无法放弃这段关系。

在此强调,哪怕是出于好心,早期受到虚假资讯的误导,这比和散布虚假资讯的人发生情感连结,更容易致病。

 

亲子关系里的控制

早年虚假资讯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,有很过分的,也有很平常的。它涉及性侵,也涉及孩子的日常生活,尤其是亲子关系。

遇到这种情况时,孩子已经接收或感知到发生了什么事,但这种感知却遭到否认。

因此,一个女孩在他们们常去的游泳池更衣室里被父亲侵犯。在出去的路上,女孩问父亲,父亲的这些行为是怎么回事时,她得到的回答只有否认:「你在说什么呢?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。」一会儿又补充:「你居然会想像这样的事情,简直是邪恶!」

这样说,是为了扰乱孩子的感知:你所经历的那些事情,都是梦境,是你想像的,是不存在的。

直到五十多年以后,从医生的反应中,这个女孩最终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就是事实。

 

年纪越小的孩子,越容易否认自己的感受

在其他情况下,父子关系也会受到控制。

比如,一位母亲可能会当着孩子的面,说:「我家孩子都不知道他的父亲不是他的父亲。」然而,很明显,所有的事实都能让孩子感知到他的父亲就是他的父亲。

这表明虚假资讯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机制,它脱胎于特定的情境,它与双重资讯一样,只有在受控者和控制者之间存在紧密的情感连结时,才会有效。

对孩子而言,他要面对的问题是:「我该相信我自己感知到的,还是应该相信那个我依恋着,但却说我没有感知到的人?」如果一定要他在情感和感知当中做一个选择,他会选择情感。

对于徘徊在应该相信他所敬爱的大人,还是应该相信自己的感知,这两者之间的孩子。年纪越小,对家庭和家人越是依恋,就越容易选择否认自己的感知。

早期虚假资讯会带来什么后果呢?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以后,如果在亲密关系中,遭遇类似的控制,会再次陷入同样的困境之中。


相关主题

评论

回复

Vaptcha启动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