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站系统

家长们不要让孩子觉得,只有他听话或成绩好,才能被爱!

当孩子考得好,父母可以肯定孩子的努力,以及从学习获得的乐趣(内在动机),而非成绩(外在动机):例如对孩子说:「妈妈看到你很用心的准备考试,很棒!」「和妈妈分享一下你读到了什么很有趣。」而非「你这次考第一名,太棒了!」


作弊、说谎──「是不是我功课好,爸妈才会爱我?」

小布因为作弊、常说谎,而被老师叫到办公室。导师当时还一脸认真的提醒我︰「他讲的话要打折扣,不要全部相信。他很会骗人,你要小心。」

小布不只一次被抓到考试作弊。如果犯了错被发现,小布一句话也不肯说,除非人赃俱获,他才肯认错。有时候,小布还会故意套导师的话,看导师到底知道多少,而且他也不会全部承认。当导师透露一些,他才会承认一些。导师觉得他这样很狡猾。


但奇怪的是,如果导师真的抓到他犯了什么错,他总能很快的向导师道歉,而且态度谦和有礼,不像有些孩子会「见笑转生气」。

导师说,他教了小布两年,还是看不透这孩子。是不是小布城府太深?导师不知道小布心里到底在想什么……

我试着让导师了解︰「小布想在大人们面前表现好,代表他很在乎我们怎么看他。有些孩子如果真的不在乎的话,就不需要说谎了。」

 

沉重的误解

在咨商室里,小布看起来就是个温和、有礼貌又诚恳的好孩子,有问有答。我关心的问他生活上有什么困扰吗?他也都说没有。一直到发生了一件事。

学校有一栋大楼正在整修。学务主任再三的向全校学生强调安全第一,绝对不能擅入,违者依校规处分。某天放学后,小布不知为何却从施工地点跳出来,摔得鼻青脸肿。

他被导师和生教组长骂个臭头,还被记了一支小过,但却怎么也不肯讲为什么要进去工地。小布的爸爸也狠狠骂了他一顿,觉得他一定是因为贪玩才进去的。

过了大概两个月吧,小布才悄悄跟我说,那天,他看到两个小学生在花圃旁边哭。一问之下才知道,原来有一个小学生的一千元补习费拿在手上,不小心就掉进去了。他捡不到,怕回家被骂。小布才跳进工地,帮忙捡的。

我问小布,为什么当时不肯说实话。因为他根本就不是贪玩,是去帮忙的。不但摔得鼻青脸肿,还被记了一支小过,不是很冤枉吗?

小布说:「

我肯定小布是为了帮忙而跳进工地,但有时候小布选择不说,反而会让大人对他的误会更深。

这次的对话,就像破冰一般,小布开始说了一些家里的事情。

 

「只有我乖乖的,爸妈才会爱我。」

小布的家庭很传统,爸爸工作赚钱养家,妈妈是原住民,也是家庭主妇。爸爸很大男人主义,家事都是妈妈一手包办。爸爸回到家,就跷着二郎腿、看电视、等着吃饭,仿佛等人伺候似的,而且一件家事也不肯做。

小布是老大,底下还有三个弟弟妹妹。当孩子们做错事、表现不好或成绩差,爸爸就会数落妈妈︰「你又没上班,怎么顾个孩子,还顾成这样?」

因此,除了打理家务,妈妈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孩子们身上。好像孩子表现好,自己才是个合格的妈妈。

妈妈常常对孩子碎碎念,小布和弟弟妹妹无形之间承受了妈妈背负的庞大压力,觉得

「我好像戴着一个面具。只有我做了某些事情,才值得被爱……」小布说。

 

心疼妈妈,也气妈妈

可能因为经济压力,爸爸一份薪水要养四个小孩,所以爸妈很难给出无条件的爱,总是期待着小布和弟弟妹妹要表现好。

因此,小布开始学会说谎和作弊,因为只要不被拆穿或被发现,爸妈会对自己很满意;若真的被拆穿了,小布也学会马上认错且态度诚恳,因为爸妈喜欢这样的孩子。

「有时候觉得活着好累,好像都要符合大人的期望。我也很气我妈妈为什么都要一副低声下气的样子。我阿嬷一天到晚骂我妈什么事情都没做好。我很想帮我妈说话,但看她那副好像都是自己的错的样子,又很不想帮她讲话,觉得是她自找的。」原来,小布努力做个好孩子的同时,对于妈妈的处境又气又心疼,小布感到好纠结……

●●●

每个人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,是从小到大「先天气质」和「外在环境」互动而来的,因此,我从不认为哪个孩子天生就是坏孩子。

当我们愿意去理解孩子背后的动机(渴望好好被爱),而不是用外在行为(为了让自己有好表现而作弊、说谎)来评价一个人时,才能真正的理解一个孩子。

 

小练习:

现在请你闭上眼睛,想一想孩子刚出生的时候,你都是怎么许愿的呢?想到之后,把它写下来。

接着再闭上眼睛,想一想现在孩子几岁了,你对他的期待有什么改变呢?一样把它写下来。

这个小练习有让你发现什么吗?可能很多人会发现,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,我们希望他平安、健康、快乐的长大;随着孩子越长越大,我们对他的期待也越来越多,例如希望孩子乖巧孝顺、希望孩子考上第一志愿、希望孩子以后当XXX(如医生)、希望孩子继承自己的事业、希望孩子赶快结婚生子等。

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一开始许的愿,是那么的单纯,但却意义非凡,父母不妨提醒自己,别忘了初衷,那个只希望孩子平安健康、快乐的长大,没有那么多枷锁或包袱的你。

当我们开始不和他人比较,尊重孩子的选择,看见孩子独一无二的好,安心的陪孩子长大,那么,我们就更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。

 

父母、老师可以怎么做︰

1.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「无条件积极关怀」:不是因为他考得好,或是他乖乖听话,才值得被爱。

2.当孩子考得好,父母可以肯定孩子的努力,以及从学习获得的乐趣(内在动机),而非成绩(外在动机):

3.如果父母常常赞美孩子的成绩,那么,孩子可能会致力于如何得到好成绩,而不是感受学习当下的快乐。

有些孩子甚至宁愿铤而走险,用作弊的方式来换取好成绩,那就失去了原本希望孩子享受学习的本意了


相关主题

评论

回复

Vaptcha启动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