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站系统

正视孩子的反抗行为,每一个「不」字背后都有需求和意义!

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会历经或长或短的反抗行为,令父母既头疼又难以管教,其实反抗期是孩子迈向独立个体的转折阶段,只要了解他会反抗与愤怒的原因,站在以孩子为本位且放宽心应对,就能降低亲子间的冲突,也减少教养上的挫折感。

有些父母会发现,为什么1岁半以前的宝宝都还算听话、顺从,但过了1岁半就开始经常、反覆性的反抗父母,总是爱把「不要」挂在嘴边,信谊教基金会亲职教育部主任谭合令指出,根据国外的研究显示,6岁以前的宝宝几乎每半年都会遇到一次「不稳定期」,所以,父母不应用自己的期待来认定孩子,而是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,运用不同的互动模式对应每个不同的成长阶段,主要希望提醒父母,事前了解孩子的想法,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试验阶段。康宁医护暨管理专科学校幼保科专任讲师陈贞旬则表示,我们不一定要用心理学里所谓的婴幼儿发展的「不稳定期」这个视框来看待孩子,因为在每个人生阶段都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,只是成人历经社会洗链,较能收敛自己的脾气,小孩却不会,总是把状态都写在他的肢体、动作、表情与行为上。而自主性萌芽的学步期阶段,易因达不到心中想要的能力、言语又无法适切表达,更会产生愤怒与反抗行为,这是每个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,也是父母普遍遇到的情况,不用过于紧张与挫折。她提醒父母,勿一厢情愿指望孩子能顺从自己的脚步成长,反而要把孩子的反应当成是传递给父母的警讯,适切调整自己的脚步与教养方式,而能从独舞跳入曼妙和谐的双人舞,从中让亲子双方都有所成长。

孩子成长过程.父母最清楚

谭合令强调,孩子的成长周期就跟成人的生理周期一样,都有高潮与低潮的时候。只是大人能预知自己的情绪感受,但孩子却还不能,根据国外的调查指出,孩子通常每过半年就会出现情绪波动的现象,这时,父母常常会突然觉得自己孩子「变坏了」、「不乖了」,但是,每隔半年的情绪转变是相当的正常,父母无须觉得忧心或气愤,只要预先知道成长周期可能出现的行为反应,父母事前有心理准备,就能减少无谓的亲子冲突。

孩子说谎不是故意

陈贞旬则认为,孩子的行为其实正是大人世界的反射,有时大人觉得为什么孩子会撒谎,但探究原因,有时是表达内心的愿望,有时却是因为他怕被父母责罚而不愿意说出真相,所以父母若能接纳他非故意的行为举止,孩子就不需要编造借口。举例来说,有些孩子会从幼儿园带走学校或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回家,这通常是因为他的「物权概念」尚未建立,还无法分辨物品的主权,因为很喜欢不想分离就顺手带回家;这时父母只要轻描淡写地说:「妈妈知道你很喜欢,但如果你拿回家玩,其他小朋友就没办法玩了,明天把玩具放回去,让其他小朋友也能一起玩。」切忌惊讶或过度责骂,父母只要用坚定的语气,明确说出原因,让他主动归还,即能逐渐建立正确的物权观念。

信任与了解是良性循环

父母养育小孩是一项极大的修链,透过与孩子的交手与自我反省,才能从中领悟、思考他情绪反应的起因,修正自己的脚步,「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师」陈贞旬说,孩子会从你对他的了解与反应,自然表现出良善的一面,但前提必须要能提供良善的环境与信任的态度,这样就是一种良性循环,有助孩子在生活中逐渐养成正面的性格。

自主萌芽的学步阶段.最难搞

「可怕的两岁儿」这句话,相信很多父母听过,不过,并不是每个两岁儿都那么可怕,也或许不到两岁,就已经开始出现大人眼中的叛逆行为,陈贞旬说,成人会觉得突兀是因为原本百依百顺、仰赖自己的小天使,竟然开始有自己的意见了!刚出生的婴幼儿,可塑性强,是非观念泰半来自于父母的想法与反应,除了天生气质影响外,对事情的反应是由最亲近的照护者塑造而成,在只会表达生理需求的婴幼儿阶段,自主性相对是低的,可是到了学步期,自主性萌芽,但肢体动作、语言表达、各方面协调仍不纯熟,就常因能力不足而挫折生气,气自己,也气父母。

让他自己动手做

陈贞旬表示,这个阶段多半已经有了自我的概念,开始察觉与他人的不同,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充满兴趣,凡事都想「自己动手做」,却常常因为做不来而泄气、发火,此外,也可能因为父母不想增添收拾善后的麻烦,或已经习惯帮他打理,反而无法忍受孩子自己动手做,而生冲突。她提醒,这个阶段教育最好的方法是「顺着他毛发的方向梳理」,如果逆毛而上,在亲子互动的道路上一定崎岖,所以,父母要掌握孩子自主性的萌芽,懂得适时放手,让他有机会自己动手做,协助成就应有的能力。举例来说,当孩子第一次想要自己拿汤匙吃饭时,许多父母怕他把衣服、环境弄脏弄乱,便舍弃让他自我探索与学习的机会,这样就限制了他学习生活自理的能力,造成后来已3、4岁了,却还要父母亲喂食。这多半都是错过了最想学习的阶段,如此一来,日后会格外辛苦。陈贞旬说,在学步期阶段,把生活中的事情分段进行,让孩子有参与机会,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参与愈多,他的成就感愈大,也就愈合作,就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纷争与反抗。以进食的例子来说,可在孩子抢汤匙要自己吃的同时,给他1只汤匙(成人手上也有1只),如此一来,既满足孩子「自己来」的动机,成人也喂到饭、孩子也进了食!别忘「成人的活动是要改善环境,幼儿的活动却是要建构自己、改善自己」。

专家小撇步「换你」的游戏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

怕小孩玩具玩完后乱丢不收拾吗?陈贞旬提出,想训练孩子收拾玩具,不妨跟他玩「换人做」的游戏,先把散落在各地的玩具收集在一起,接着跟他玩「换你、换我」的游戏,妈咪可以说:「妈妈先放1个,接着换你,换妈咪,换你,换妈咪,换你,换你……」,挑起他的兴趣后,他就会愈做愈多,而且就像游戏般玩得很开心。只要他有小进步时,要立刻给予口头鼓励「你现在又会收玩具了,很厉害,长大了唷」。

经验是最好的老师

至于最伤脑筋的捣蛋行为,父母到底该不该阻止?陈贞旬说,孩子的行为与过程是累积感官经验的最佳途径,有时不需过度限制,毕竟「捣蛋」是大人的角度与看法。当然,这些行为必须建立在安全与社会规范都合理的情况下,尺度的拿捏需要父母以常理判断,并清楚自己的底线。3岁以前的宝宝,注意力容易被转移,只要有不希望他碰到的东西,父母最好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,同时,帮他找到替代物,转移注意力,就能避免硬碰硬的正面冲突。孩子需要透过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认识世界,而非单纯来自父母的口语传教,只需有语言及描绘的词句,以及社会上正确的行为规范,对于需要经验累积的事物,还须靠宝宝自己摸索,这是成长中无法省却的步骤。

轻松教养的好方法

孩子的反抗、闹脾气,往往是因为不被成人了解,在面临类似情形时,父母要先有同理心,等他(与自己)冷静过后再处理,切勿落入与孩子的正面针锋相对。陈贞旬提供几个处理应对的小技巧,让父母能轻松面对正处于抗拒期的孩子。

了解原因.重视需求

反抗行为其来有自,当孩子说「不」时,要试着了解让他恐惧与担忧的事物,帮他打开心结,而非一味的强迫。同时,也要重视、尊重他的需求与想法,敞开心胸与孩子多沟通、交换意见。

提供安全、允许的选项

遇到一贯以「不要」回应的孩子,和他沟通时,尽量避免使用「好不好」、「要不要」等问话,陈贞旬建议,挑出成人自己可以接受的选项让孩子二选一,不要问「你要怎样?想要什么」,否则他可能会提出令你大伤脑筋的答案,可以明确地问他「你要喝牛奶,还是果汁?」等他选好后,就照他的选项做。如果遇到孩子回答「都不要」时,妈咪可以进一步说:「如果你不选,妈咪就帮你选啰」。通常孩子最后会做出选择,如此一来就可以满足这阶段孩子自主的需求。

不破坏秩序感

3岁以前的宝宝对生活步调相当敏锐,如果破坏秩序感,会让他不自在,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,因此,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稳定情绪最直接的方式。陈贞旬强调,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来自于平日相处,一旦生活中会有些许小变化,最好要事先预告,让他有心理准备,就不用担心失去平日建立的信任感。


相关主题

评论

回复

Vaptcha启动中...